作为中国传世名画之一,国宝级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张择端的传世精品。喧闹的街市、雄伟的城楼、商船云集的汴河……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。
如今,该画惊现皖西,让人啧啧称奇,原来我市金安区画家张志耗费3个多月的时间,在绢上临摹了《清明上河图》,画中814个人物栩栩如生,牲畜、船只、建筑物、树木等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。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宽25厘米,长528厘米,而张志临摹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与原作相比有所增加,其宽达30厘米,长为680厘米。
今年54岁的张志,是金安区张店镇人,民盟六安市委员会盟员,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,著名国画家。相对于创新创作,张志更偏爱传统,从艺三十多年,临摹历代名家名作千余幅,为临摹《清明上河图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张志说,2013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的时候,也曾有一些创作性的绘画作品,不过几位老师对其追求传统比较认可,建议他走传统路子。这正好与张志的个人艺术理念相一致:“深入传统,在传统中寻找创新,在现实中体现古意。”
从北京返家之后,张志仔细研读历代精品和传世画作,临摹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想法渐渐在脑中应运而生。临摹前,张志经常思考,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面貌,里面透露了很多东西,具有一种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。原作上814个人物如何去画,城楼结构这么严谨,如何把握?在绢上临摹,不是创作,必须追求与原著一致。
今年2月份,张志开始在绢上临摹,不分白天夜晚,极其投入。有时妻子喊其吃饭,他却总耽搁不下来,一等再等,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因为临摹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尺寸与原作相比,有所增加,所以画面上的建筑物、人、船等比例不是很好把握。就拿画上的船来说,完全凭借手熟,这得益于张志先前的经验积累。
“以前我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饭后散步,自从临摹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后,散步与自己无缘了。在临摹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全过程中,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。待4月底临摹好之后在微信上发布消息,一时间老师和朋友纷纷点赞并为之称奇。”张志很欣慰的说道。
“临摹完成后,我准备将其装裱,待办个人展览时候再拿出来,别人给多少钱都不能卖。目前感觉临摹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,与原作的相似度达到了90%。”张志说,过段时间还想再临摹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。那时对《清明上河图》将又是一个重新的理解和领悟,临摹水平也会更有所进步。(来源:大别山晨刊)